当前位置:三农聚焦

从“土里刨食”到“地里淘金”,农民打擂“双创”现场来PK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曾鸣 刘红涛 实习生 王佳鑫

  8月31日上午,河南省2019年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复赛开启,全省各地的参赛选手纷纷亮出自己的“看家绝活”。

  “我的目标,就是要推广土质改良技术,让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稼。”在比赛现场,平顶山市绿禾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郭亚培信心满满地介绍。

  郭亚培,一个土生土长的郏县农民,十几年来,在党的惠农政策激励下,依靠科学种田,成为全国300名种粮大户之一。他从租种土地、规模化种植小麦和玉米起步,逐步探索把土地改良为富硒田,引进种植黑小麦、黑小米、黑花生等高效作物,又建起现代化农业庄园,吸引人们来这里休闲、采摘、观光。

  在郭亚培看来,种地可不只是“土里刨食儿”,依靠科学种田才能提高土地的“含金量”。“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具有辅助防癌抗癌、降低血脂血压等多种功效。”郭亚培介绍,他在外务工时了解到,富硒食品有巨大市场,所以萌生了把土地改良为富硒田的想法。

  无独有偶,现场另一位参赛选手也介绍起了自己种地种出的“科技经”。“过去都说‘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好像红薯就是穷日子的代名词。现如今,凭着科学种植,俺的红薯因绿色健康口感好卖上了好价钱。”来自民权的韦博薯业脱毒红薯种苗繁育产业园总经理王春阁说。

  王春阁是十里八乡的“女红薯状元”。2008年,王春阁在民权县王桥镇流转土地,成立了韦博种植合作社,以红薯种植、红薯育苗、红薯储存为主导产业。

  起初,王春阁也栽过跟头,种出来的红薯因品种单一,找不到销路,全烂在地里,“一算账,心一紧”。王春阁说,看着一片狼藉的红薯地,难受地直掉泪。通过这次挫折,她悟出一个道理:没有技术,产品质量就没有保证,种得再多也是砸在手里。

  于是,王春阁多次跑到商丘农科院,向专家请教种植技术与品种研发。大棚种植技术刚兴起时,她又跑到县里“取经”,试着发展大棚种植。靠着这股子不服输的劲,她也渐渐成了一名“红薯专家”,种植技术越来越先进,品种也越来越丰富。

  现在,王春阁的脱毒红薯繁育基地培育的红薯苗,毒素含量低、产量比较高、细菌含量少、薯块耐存放。源源不断的订单飞来,产品供不应求。王春阁带领乡亲们,把以前的“救命粮”变成了如今的“金疙瘩”。

  通过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向土地质量要产能,向科技手段要产出。郭亚培、王春阁们,正在探索一条“藏粮于技”的农业提质增效之路。“今年的比赛科技味儿十足!乡村振兴,人才支撑是关键。随着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深入实践,这样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农民队伍正在逐渐发展壮大。”比赛现场,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