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通讯员 米洁
提起信阳市平桥区邢集镇高庙山村小黄庄村民组年近七旬的农民李克胜,远近乡邻少有人知。然而一问起“李困难”,11月28日中午,村口几位放学归家的孩子,沿着一条新修的水泥路,一直把我们领到山北坡的一户单门独院前。
油漆斑驳的木门旁,白粉涂抹的“李脱贫”三个大字分外醒目。仔细一瞅,“脱贫”二字下面压着“困难”!
闻讯从后山赶来的李克胜看着我们对门前字迹表现出的浓厚兴趣,不由得憨憨地笑了:“感谢党的好政策,再也没有‘李困难’啦!”
把我们迎进后院,整修一新的三间正屋,是他和老伴赞不绝口的“新家”。
在田地里苦熬半生的李克胜没文化没技术,妻子张娜倮早年从云南逃荒到此,腿脚不便,只能干些手头活。虽育有一女,却远嫁外地,日子过得并不宽裕。慢慢老两口年老体弱,日子越过越紧巴,李克胜打趣自己成了“李困难”,并用白粉涂在自家大门边上。久而久之,李克胜的大名就很少有人提了。
脱贫攻坚刚开始,李克胜夫妇对扶贫队员的上门调查没当回事,觉得不过是“一阵风”,走走过场就会没下文,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
不曾想负责帮扶李克胜的扶贫干部郑锋一趟一趟往他家里跑,落实国家扶贫政策,为他家装上了安全饮用自来水,整修了风雨飘摇的老房,更换了破烂不堪的门窗,还配齐了桌椅衣橱等必需品,老伴张娜倮的低保、残疾、慢性病就福利也一一落实。
李克胜还享受了信育园企业带贫产业分红、2+N产业分红、自主发展产业奖补等政策,被介绍到帮扶企业打零工,帮着矿山照看场地,使他在种好自家田地之余,有了额外的收入。生活一天天变好,原本孤苦愁闷的李克胜老两口,笑容越来越多。2018年10月,老两口领到了他们企盼已久的“脱贫光荣证”。
去年冬,雨后初晴,李克胜夫妇推着满满一架子车粮食去镇上卖,出家没多远,慢上坡加上道路泥泞,车子翻在路边,被上门走访的郑锋正好碰上。帮老两口重新装好车,一路推到镇上卖完粮,郑锋心里打翻了“五味瓶”。
回去后他就开始了奔忙,找局领导汇报求援,游说熟识的爱心企业家,与驻村工作队研究方案,最终决定为独居山北坡的老两口修一条“爱心路”。
2019年10月4日,专为老两口修的700米长水泥路终于完工了,李克胜用树枝将这一难忘的时刻偷偷刻在了路面上。
前不久,全镇组织11月份人居环境评比时,人们发现,李克胜家大门边上的“李困难”变成了“李脱贫”。
谈起今后的生活,李克胜乐呵呵地说:“过完年我再买个电动三轮车,多种粮食多卖钱。有了党的好政策,我也能干出幸福好日子。以后啊,我要早日成为‘李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