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化

文艺展新姿 作品谱华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艺作品展开展暨2023中国(郑州)黄河文化月闭幕式侧记


  观众在郑州美术馆新馆参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艺作品展。盛籽培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报记者 胡春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彭彬

  行走河南览千年风采,读懂中国谱当代华章。

  初冬时节,在郑州美术馆新馆,“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艺作品展集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短视频和民间文艺近500件作品于一展,不同门类作品同场共置,全方位展示厚重河南与出彩河南的美丽图景。

  作为今年黄河文化月的收官力作、压轴活动,这些文艺作品展出了近年来河南文化艺术的精华。

  “这种综合性的展览具有很强的创新性和学术的引领探索性,是一个融合、创新、很有意义的展览。”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和组织者之一,河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明介绍,展厅内的优秀作品是从43800余件作品中遴选而出,每一件都是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心创作优秀作品的一个体现。

  中原大地,千里沃野。

  来自全省和全国的艺术家、基层群众,甚至还有心系河南发展的海外友人走在河南大地上,用文学讴歌伟大创造,用美术勾勒时代肖像,用笔墨书写文化记忆,用镜头记录今日风貌,用民间文艺展现人民智慧。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美协主席刘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经过主办方长达半年多的精心策划和准备,最终呈现出这样一场精彩的艺术盛宴。相较于以往单一的文艺作品展来说,将各种文艺作品综合展出使得展览主题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更有利于他们在观展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约3600平方米的展厅里,有中国书协名誉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院长张海的书法作品《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工程师何翔的摄影作品《千年古刹》,中国美协会员、漯河市美协副秘书长王冕的中国画《满江红——郾城大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摄影家魏德忠的摄影作品《红旗渠开闸放水》……

  这些文艺作品从河南丰富的文化景观、文化遗存、历史文物和文化典籍中传承文明基因、汲取创作灵感,以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为创作源泉,全景式展现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

  作为此次展览的作者之一,河南省书协副主席、郑州大学书法学院常务副院长李逸峰表示,此次展览是艺术家对河南深厚情感的表达,同时也展现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时代风采。他介绍:“我背后的这一面书法墙,是由郑州大学书法学院的师生共同书写、设计、策划,涵盖了历史名人、文化古迹、工业农业、小吃特产和方言等,体现了河南文化标识和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形式。”

  活动现场,还有来自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的一百多名师生。美术系教师黄菁文带领着学生一幅幅作品细细观看。“能近距离看一场文艺作品综合展,很开心。这次展览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学生们还能沉浸式地制作烙画、泥塑,体验感很强。”她认为这样的综合性展览对学生的日常练习、毕业创作都有很大帮助。

  在3号展厅里,商丘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剪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丽被观众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她拿着剪刀,一会儿工夫就完成一个惟妙惟肖的人物剪影,让观众啧啧称赞。

  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彭恒礼介绍,中华文明历史起源同民间艺术的起源一致,集中在黄河流域的中下游,这里是中国艺术的源头。所以行走河南,才能够读懂中国艺术源头和历史发展脉络。

  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此次文艺作品展,以具象的作品、互动式的体验引领观众在行走河南中触摸历史、感知文明、赓续文脉、读懂中国。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更广泛的社会各界人士通过参与“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活动,走遍中原大地,走入火热生活,走进人民群众,记录历史的沧桑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书写辉煌的文艺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