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班是干啥的?别人照像说“茄子”,他们却喊“坠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慧
如果你有孩子,你会让他学河南坠子么?也许很多人的答案是“不”。
啥是河南坠子?
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坠子弦”(今称坠胡),且用河南语音演唱,故称之为河南坠子,是曲艺的一种。河南坠子有近200年的历史,是一种说唱艺术,因新鲜活泼、故事性强、接地气,早已走出河南,在全国28省市都有传唱者,曾经辉煌一时。
2006年5月,河南坠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像大熊猫一样,被保护的,本身就意味着发展状态不太好。”河南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郑志强说。
名师和高徒
3月30日,在河南艺术职业学院一间普通教室里,坐着30个不普通的学生——从20岁到50多岁,他们中有大中专院校的老师、歌舞剧团的专业演员、民间团体的“台柱子”等等,堪称河南坠子中的“腕儿”。他们来自7个省份,现在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国家艺术基金2016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班的学员。
名师带高徒。他们的老师张凌怡、李广宇、范军等多位都是曾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的艺术家。
当天讲课的是专程从苏州赶来的张平。她是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曾师从我省著名曲艺表演艺术家、教育家赵铮先生,是赵铮1982年开办的河南第一届曲艺班的优秀学生。
因为兴奋、激动、高兴,张平前一天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她说,虽然身已不在河南,但心系河南、神牵河南坠子。“想让更多年轻人听到我们的坠子,让河南坠子能够发扬光大。”
郑志强介绍,30名学员是从全国100多报名者中精挑细选,课程为期2个月。“大家都卯足了劲,一大早就起床练声,晚上上完课热烈讨论,宿舍里的电视都没开过。”
来自新乡的学员赵志刚是一名小学老师,拜过不少河南坠子老师,非常珍惜这次学习机会。“老师们都是大家,有理论有实践,肚子里有很多‘货’,难得!” 3月1日开课,他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快写满了。
“茄子”与“坠子”
张平介绍,河南坠子繁盛时期的听众在1亿人以上,从天津、北京到南京、上海,从辽宁、吉林到青海、宁夏,从云南、贵州到四川、甘肃,甚至从西藏到台湾,都留下了河南坠子的足迹。但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河南坠子的路越走越窄,生存空间非常严峻。
“大部分唱坠子的就是在农村说书,有人请才有收入,没有其他方面的资助。”郑志强说,现在传播方式丰富、娱乐形式多样,人们对坠子等民俗文化的需求日渐萎缩。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随之而来的是,后继人才的缺位。
不过,张平也认为,河南坠子的传承发展需要提质。目前,不少名家年事已高,河南坠子领军人物面临青黄不接的境地。
“保护是让它更好地活着,不是让它死。”郑志强表示,这也是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积极申请国家艺术基金的初衷。“河南坠子中青年人才培养”项目是国家第一次对单一曲种进行资助,目的就是培养急需的、紧缺的、高端人才。
据介绍,赵铮先生办的三届曲艺班培养了大批河南坠子名家,办学地就是现在的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4月下半月,学员们将深入基层,走进校园、农村、社区等公共场所汇报演出,唱响河南坠子。
赵志刚说他有一个梦想,希望学好河南坠子,并把它教给学生们,让他们有机会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些未来的河南坠子顶梁柱们,对坠子的热爱无处不在。别人合影时说“茄子”,他们喊的是“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