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市县之窗

新县:梦里西河的美丽嬗变

  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通讯员 钱洪波 聂建武

  9月初秋,踏着青色的石板路,顺着溪水潺潺的古民渠,悄悄走进700多年历史的西河湾,体味时空交错中的逝水年华。

  映入眼帘的西河湾古朴、恬静、自然,明末清初的古民居透出岁月的沧桑,千年古树诉说着悠悠往事,潺潺流水、袅袅炊烟、青砖黛瓦……闯入每个人心里,悄悄唤醒沉睡的浓郁乡愁。

  而今的西河湾游人如织,可在三年前这是不可想象的。由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地处深山、交通闭塞的西河湾藏在深山人不知,良好的绿色生态、古色文化资源禀赋完全处在沉睡之中,西河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声得走向没落、衰败。直到2013年底,全村还有贫困人口115户403人,占全村人口的32.97%,是远近皆知的省级贫困村。

  衰败的古村落如何才能突破困境、重获新生?三年来,西河湾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成功路子。

  提起西河湾的复兴历程,就不能不说张思恩。2013年,在外闯荡多年、事业有成的张思恩回到家乡,看到破败不堪的村落、贫困落后的乡亲,心里五味杂陈。“面对家乡的衰败我不能袖手旁观,没有家乡就没有自己的根和魂。”张思恩毅然放弃北京的事业返乡,开启了西河复兴、群众致富之路。

  要把一个破败的古村落重新建成一个美丽乡村,光有豪言壮语不行。“古色文化与绿色生态就是西河最大的优势,只有唤醒这些沉睡的资源才能让乡亲们致富奔小康。”思路明晰的张思恩倡导成立了西河农耕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将旅游产业与特色农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引导群众以闲置的山场、耕地、房屋入股并参与分红。合作社先后流转山场、耕地4800余亩,入社群众达339人,真正将群众思想与闲置资源聚拢起来,形成脱贫致富的合力。

  同年,新县启动实施“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倾力打造红色历史、绿色生态、古色乡村三条精品旅游线路。作为古色乡村旅游的重要节点,西河湾被列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试点项目。古村落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张思恩的设想也因此一步步变为现实。三年里,借助“英雄梦 新县梦”规划设计公益行活动,数十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免费倾力为西河湾编制完成项目建设规划,勾画出了宏伟发展蓝图。并先后争取、利用“美丽乡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国土代赈、扶贫等各方资金2000多万,依照规划完成了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使西河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

 

  通过3年建设,西河湾既保护和恢复了具有传统特色的古村落,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古村老宅尽显豫南灵秀,传统文化入心入魂,一个古色民俗浓郁的豫南最美古村落展现在世人眼前,村庄真正变成了“画里乡村,梦里老家”。

  对西河来说,美丽乡村建设只是搭建了发展平台,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才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双翼。

  美丽乡村建设中,西河湾丰富的绿色、古色旅游资源得到了深入挖掘开发。先后完成了张氏宗祠等20余间特色豫南古民居保护性修缮,建成了竹海、青年潭、粮油文化博物馆等特色景观景点。合作社投资的乡村茶餐厅、“古枫杨”咖啡室、星空帐篷酒店、国际青年旅馆等配套服务设施也建成营业。古村以其独特魅力引得八方游客驻足,仅2016年“五一”期间,就有5万多人到此看山、望水、访乡愁。火热乡村游更带动了农家乐、民宿旅馆等相关产业发展,贫困群众享受到旅游产业带来的实惠。

  在旅游产业成效显现的同时,合作社充分利用闲置山场、耕地发展油茶、葛根、板栗等特色农业。先后完成800亩低产油茶园改造,建立起200亩河北迁西优质板栗基地,发展了600亩葛根、金银花种植园,社员户户有项目、家家能增收,77户贫困群众脱离贫困线。

  “美丽乡村建设积极效应已经显现,西河湾正从沉寂走向复苏,乡亲们脱贫致富也有了坚实的基础。明年春天请你们再来看看,那时西河湾肯定会更美、更富足!”西河农耕园种养殖合作社张思恩的盛情邀请,让我更加期待下一个春天。